生活方式——换偶(二)
(续前文)四、有关换偶的学术研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对换偶的研究非常多,换偶现象吸引了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关注。但这个领域的研究到70年代中期开始衰退,近30年虽然也有一些研究,但已经很少了。像几乎所有的性研究一样,换偶研究也难以进行抽样,只能是对小群体或社区的研究。对从1970年到1992年的15项换偶研究进行统计,最多样本503人,最少样本30人,样本主要来自换偶组织、换偶者大会、换偶杂志、换偶广告、性自由群体,等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很少有人研究换偶了。
针对换偶这一社会现象,研究者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解释。比如:中产阶级被边缘化,性从家庭或其它社会组织中独立,经济财富的增长,以及男性社会化过程中对性的强调,等等。但这些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不是所有的边缘人群、自由人群参与换偶。
有学者在分析换偶现象活跃的原因时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影响到整个社会,包括家庭结构。消费导向的社会形成,消费导向的性引起传统婚姻价值的解体。换偶、群交、开放的婚姻、交换性行为就是结果。(Andreeva, Iskra Stepnovna,1980)
换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起来不是偶然的。那时各种社会运动同时出现,如女性主义运动、性解放运动,等等,这些都挑战了传统婚姻价值,使得离婚率升高,女性在性上更解放,性自由更为活跃。“可选择的生活方式”(Alternative life styles)这一概念在当时被提出,它包括许多非传统的家庭形式,如单身、异性恋未婚同居、再婚、单亲、事业与家庭合姻、男女同性恋婚姻、开放家庭、多重关系、群婚、婚姻或性公社,等等。事实上,换偶也可以被理解为人类早期的群婚形式的现代体现。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开放婚姻(openmarriages)主张,提倡非占有的爱(non-possessive love)和忍爱伴侣的局限。(Neill ,1972)这一主张为换偶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有学者总结说,换偶的活跃是因为:1,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性的认可提高的结果;2,边缘人进入中间阶级,有强烈认同去经历强烈的经历;3,换偶的组织形式和价值使换偶者稳定,边缘人非常喜欢成为组织成员的感觉。(Mary Lindenstein Walshok,1971:488-495)
Jenks1985年发展出一个换偶的社会心理学模型。这个模型包括5步,相当于换偶的过程模式。
第一步:对于性的强烈兴趣,并且(或者)年幼时就对性很有兴趣。
第二步:个人性格对换偶有帮助,如对性的自由观念,低的嫉妒心。
第三步:消极的阶段,因为了解和谈论换偶、参与而造成的。
第四步:一个积极的阶段,联系换偶者,随时可以撤出。
第五步:认可阶段。事实的参与,参与换偶的社会化,发展出对换偶正面支持的理性思维。(Jenks,1985)
在笔者看来,未来的换偶研究,可以包括对换偶者长时间换偶的影响因素,换偶者退出的影响因素,以及一对夫妻可以多长时间参与换偶的研究。当然,中国特定情境下的换偶研究,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五、换偶者的身份类型
换偶者没有好的社会声誉,一项研究显示,约一半的非换偶者如果遇到换偶者搬进他们的社区,会非常在意。(Jenks,1998)另一项研究显示,非换偶者认为换偶者爱喝酒、服用毒品,这一想象远远超过换偶者的事实。非换偶者还认为没有白人参加换偶,换偶者政治态度自由,他们几乎一半要进行心理咨询,而事实上只有26%的换偶者进行心理咨询。换偶者被认为有更多其它偏离的性行为。(Jenks,1985)
这其实是给换偶者贴了标签,换偶被认为是变态的,而且换偶者被认为不只在换偶方面,在其它方面也是变态的。作为一个社会的亚文化群体,换偶者需要更大的社会支持。
在美国对换偶者的研究显示,换偶者属于中等及中上等阶级,他们处于受教育水平的上层,多属于专业人士及管理人士,90%以上是白人。Jenks1985年针对全国换偶会议和换偶杂志读者的统计,这些人年龄在28-45岁,中间年龄超过39岁,政治倾向上是中间保守派,并且自我认同于共和党。在政治态度上,32%保守,27%自由,41%属于中间。2/3的换偶者缺少宗教方面的自我认知,这和其它研究相一致。作为对比,92%的美国人说自己有宗教偏爱,4%的美国人说自己完全没有宗教感,换偶者在性态度上比较非换偶者要倾向于自由得多,在对待婚前性行为、流产、同性恋、离婚、色情等问题上都更加宽容。(Jenks, 1985)
Jenks198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换偶者与非换偶者,在一些关于人类的基本价值方面没有不同,如对快乐的理解,对生命的意义,对友谊、自尊、自信、快乐的理解等。但换偶者更重视个人价值,而非宗教。(Jenks, 1986)
2000年对1092名换偶者进行的调查,也表明他们多是白人的、中产阶级的、中等收入的、中年的。事先预想他们中很多是家庭破裂的、儿童时间受虐待的等等,调查显示并不是这样的。相反,他们的婚姻满意度较平常夫妻高,换偶中双方都得到性快乐。(Curtis Bergstrand, Jennifer Blevins Williams,2000)
有研究说,换偶者需要有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对性非常有兴趣。另一方面,行为比态度更重要。许多人可能没有想过换偶,也没有思考过,但因为参与了某种行为,然后他的观念发生变化,并且更多地投入到这种行为中,这对参与换偶也是非常重要的。换偶者和非换偶者的对比组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换偶者开始约会的年龄更小,他们约会的次数和对象也更多。这个模式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人参与换偶。
有学者认为换偶者有两类,一类是为了娱乐,另一类是有一个乌托帮理想,通过换偶探索一种社会理念,去实现这个乌托帮理想。作者在南加利福尼亚的这样一个乌托帮的换偶社区进行参与观察和访谈,看乌托帮主义的换偶者是如何利用娱乐主义的换偶者来推进他们长远的目标的。(SYMONDS, CAROLYN L,1970)
Jenks曾引述说,Weinberg在1968对天体主义者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社会是如何改变自己关于性的模式标准来接受这些人的。天体主义者里,有人是不接受在天体活动中的性行为的,有人是接受性的。那些不接受性的人,慢慢被社会所接受。他们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理论也可以用到换偶的研究中,那些中产阶级的、家庭价值观强的、在其它方面很主流的人,更容易被社会接受,从而使换偶也被接受。(Jenks,1998)
六、换偶的理由、决定及其权力关系
换偶者表述他们参与换偶的理由,主要包括:
第一位:各种各样的性伙伴和做爱经历的吸引。
第二位:激情和快乐。吃禁果给他们带来实践“变态”生活方式的机会,去蔑视社会主流价值观。
第三位:13%认为是为了扩宽生活面、认识新人,生活面的扩宽也为换偶提供可能。
第四位:窥淫,学习新技巧回去和配偶用,解决性问题,等等。
其它理由还包括:抓住青春,想看到自己的配偶对别人也有吸引力,增加对配偶的性兴趣,等等。(Richard J Jenks,1998:511-513)
Henshel1973年的研究显示,44%的丈夫和16%的妻子先知道有换偶这回事。从知道,到真正考虑自己加入,这是第一个过程。第二个过程是从考虑加入到决定,第三个过程则是由决定到真的去做。68%的丈夫、12%的妻子先建议去换偶。最后的决定,20%是共同决定,64%的丈夫和8%的妻子最后决定换偶。她还发现丈夫在换偶中具有决定力,她说换偶是男性机制,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平等主义的。但她的这项研究只访问了25个人,而且访问的都是妻子。(Henshel,1973)
在笔者看来,不能够简单地因为男人更多具有决定权,就说换偶是一种父权机制。要判断换偶行为的权力关系,至少还要有这样几个层次的考虑:1,即使女性很想换偶,她是否会主动地、积极地表示出来?父权文化对女人的性进行了长期的塑造,女人要表现得更“守贞”才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这影响了女人在换偶中的决定权的表达。2,男性主动,是否就可以说是男性机制?还要看女性是否自愿来决定。3,还要考察换偶行为开始后,男人和女人从中各得到什么。4,还要考察夫妻退出换偶行为的机制,比如退出行为中的决定权等。
一项研究将夫妻介入换偶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阶段。换偶如何能够被接受,作者认为学习、思考和谈论是三个重要过程。当看到媒体报道时,就是学习,进一步就不可避免地进行思考,然后就是和别人谈论。媒体对换偶的报道很多,这很容易使换偶变成人们的谈论话题。思考和谈论还产生价值观的冲击。
第二阶段:行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试探、尝试、询问。第一步是和其他换偶夫妻联系,或者至少接触这一亚文化。一些人通过广告和出版物进行了解,还可以联系换偶者,因为广告中有详细信息。并不一定马上就要去做,而是需要了解、思考的时间。这一阶段是心动了,但没行动,主要是和同好建立联系的过程。
第三阶段:接受阶段。这一阶段开始真实的换偶行为,接受他人,感受安全和激情。(Richard M. Stephenson,1973)